蒋清华:行政机关党组制与首长制关系的规范解释
擎天之柱网
2025-04-05 11:29:51
确保化解过剩产能取得决定性进展。
《方案》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公众关切,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按照部党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有关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细化政务公开工作任务,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环境保护部明确提出,将继续推进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督促地方环保部门加快推进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公开重大生态环境专项执法督查信息;定期公开重点案件督办、挂牌督办案件和重点案件后督察情况信息;公开环境保护部行政处罚、排污收费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等相关信息。
《方案》明确,环境保护部将进一步推进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公开工作。据悉,发布的内容包括:重点区域未来5天形势、省(区、市)未来3天形势、重点城市未来24小时和48小时空气质量预报、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范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建议措施等。《方案》提出,成立环境保护部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职责要求。明确政务公开工作四原则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和深度解读力度,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完善权威发布机制,及时回应社会舆论关切。为推进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环境保护部将从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经费保障、加大考核监督力度和完善激励问责机制入手,为环境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环保部近日印发《环境保护部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大力推进环境保护政务公开工作。环境质量信息公开逐渐制度化随着人们对空气质量关注度的不断提高,空气质量预测逐渐成为公众规划生活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推进生态一体化,探索多元化的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可以实现生态环境共建共享。
同时,北京的首都功能得到优化,大城市病问题得到解决。2007年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任首都经济研究所所长。二是驱动力,投资、消费、进出口属于传统的动力指标,我们为此做了专门的测度。中国环境报:日前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他们守着青山绿水,却非常贫穷。如果这些制度不能够尽快建立起来,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也不可能持续。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京津冀三个地区,就会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应共赢。促进循环绿色低碳发展,探索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新模式。影响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进程的短板还是制度,尚未建立起一套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
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究竟应该怎样理解?产业转移会不会带来污染转移?如何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态环保一体化取得实质进展?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相关专家。日前,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我们主要测它的流量,包括资金流、人流、物流等。建立生态环境危机管理体系等。
各个地方创造财富的能力是不同的,要让有条件加快发展的地区尽快发展,然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生态补偿机制和方式,获得地方发展的资本,实现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三是创新力,即新的动力和活力,预示着一个地区未来的前景和潜力。
中国环境报:协同发展涉及京津冀3个地区。当前国家层面已经对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作出顶层设计,从您做过的研究来看,三地是否也具有互补性?祝尔娟: 我们对京津冀发展指数进行了测度。
比如实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区域生态建设专项基金、向生态涵养区提供优惠贷款、采取政府购买方式等。从体制机制角度来说,可以从4个方面入手。也就是说,尚未形成共同参与、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互动机制,无法保障区域内不同功能区都能实现公平、和谐的良性发展。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原则上不再发展一般性制造业,要就地淘汰污染特别重、耗能特别高的产业,天津和河北也不会接收。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当前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处于什么水平?面临哪些挑战?祝尔娟:应该说这些年京津冀三地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在理念、政策、规划等方面都取得共识并有重要进展,在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等方面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同时都在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北京市每年给予其一定的财政补贴,但是远远达不到地方求发展、百姓收入提高的要求。
中国环境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些生态环保领域的工作重点和任务。现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考虑自己的生态环境,河北、天津既要淘汰现有的重污染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又要对新进来的企业加强管理。
比如大气污染,它不受行政区划限制,任何一个地方都很难自己单独解决,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监管。相对大城市来说小城市污染治理能力有限、成本更高,那么,产业转移是否会带来污染转移?祝尔娟:我认为产业转移应该不会带来污染转移。
到2030年,协同发展目标要基本实现,即京津冀要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能够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环境报:协同发展的时间表是怎样的?祝尔娟:按照要求,京津冀一体化明年(2017年)就要有明显的进展,特别是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领域要率先突破。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公共产品,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尚未健全统一规划、严格监管、法律护航的管理制度。1983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三是加强政府的生态规划、服务与监管。
现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涌入北京?因为北京发展机会多,公共服务水平高。怎样打破行政壁垒推动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共赢?■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让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
另一方面,其实是促进公平。可以说,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直接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协同发展的近期目标是要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中国环境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基本出发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五是辐射力,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在全国或者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影响力。各区域都有不同的主体功能,比如河北的张家口、承德地区作为区域的生态涵养区,为了保证京津大都市清洁的水源,就不能上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工业项目,也不能搞施用化肥、农药的农业。一个地区发展是由5个指数构成:一是支撑力,包括体量、规模、水平、地位等。专家也指出,没有交通一体化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就没有京津冀一体化。
比如制定区域生态建设统一规划并赋予其法律权威性,建立区域统一的技术平台和监测平台。您认为协同发展对于天津、河北来说,是意味着更多机遇,还是更大压力?祝尔娟:一方面,协同发展一定会给北京周边乃至整个区域带来转型发展的重大契机。
到2020年,协同发展框架要初步形成。对话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祝尔娟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黄婷婷 实习生白杰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进展如何?■尚未形成共同参与、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互动机制,无法保障区域内不同功能区都能实现公平、和谐的良性发展。
产业转移是否会带来污染转移?■现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考虑自己的生态环境,河北、天津既要进行产业升级,又要对新进来的企业加强管理。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时候,反过来成为倒逼转型发展的外在动力。